栏目

榜样风采

生如夏花 马鞍山九旬教师乡村坚守40载

2019-06-0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住着三十年前的旧平房,穿着六十年前的旧衣裳,91岁高龄的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退休教师叶连平,教了40年的英语,退休后自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连续18年无偿为那些留守儿童补习英语,至今仍坚守在三尺讲台。面对别人的不解,叶连平说,“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而不是在床上。”

叶老师给学生们上英语课

  备课、上课、家访、改作业

  ”“太可惜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又做错了。”10月24日,记者来到和县乌江镇朴陈村“留守儿童之家”见到了叶连平,此时的他正在指导孩子们功课。虽然已经到了鲐背之年,叶连平说起话来仍声音嘹亮,条理分明。

叶连平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

  两间四十平方左右的平房,一间教室,一间图书馆,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学生可以在这里做作业、看书、下棋、打球,这就是叶连平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2000年,“留守儿童之家”初创立时的办公地点还是在叶连平那间三十平米的小屋,密密麻麻摆满了书桌,一放学就挤满了孩子。2012年,镇政府出钱将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造,“留守儿童之家”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周末两天上课,周一周二改作业,周三印讲义、上书法课,周四周五备课、家访,18年来,叶连平的日程表都排的满满当当,整天围着孩子转。“这些孩子们都来自周边农村,大多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没文化,对功课帮不上忙。”叶连平说。

叶老师最大的心愿是竭尽全力辅导更多的孩子

  “叶爷爷很温柔,在课堂上爷爷也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来教我们。”朴陈小学六年级学生李玲告诉记者,几个月下来她的英语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辅导学生们上课,十几年来叶连平还经常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年春秋各一次。安徽省科技馆有感于叶连平的善举,从三年前开始资助,欲包揽全部费用,叶连平不答应,坚持要出车费。5年前,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从那以后叶连平经常摔倒,最后被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手术后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周后到医院拆线,不光是心疼住费,“孩子们还等着我呢。”

学生作业上的每道题他都不放过

  “我浪费了整整23年,现在就想拼命干”

  叶连平的英文底子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离开大使馆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

  “1955年的冬天,我被拉下马接受审查,”谈到这里,叶连平激动的落泪,虽然审查结束后什么帽子都没戴上,但是审查了两年半,工作丢了,后来就被安排到洗染厂工作。

  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和县。1978年11月22日,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48人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叶连平,而此时的他当了近十年猪倌,负责全队三十多个猪圈。大队干部来猪圈喊他时,他正在勾猪屎,围着大围腰,穿着胶靴,手持钉耙。他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从猪圈里跳出来,就这样全副武装、浑身骚臭地赶到大队办公室。卜陈中学教导主任坐在桌后考他课本,当下拍板,让他第二天来学校上课。

曾经的学生、50岁的常久明从上海赶回来看叶老师

  1978年11月24日,这叶连平重新走上了讲台,接手一个毕业班。好不容易第二次上岗,干最喜欢的工作,叶连平决定,撸起袖子使劲干。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礼拜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一番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考考上11个,比乙班多9个。

  1991年,叶连平退休了,而此时他已经超龄工作两年了。退休时,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和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便没法走出来了,“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各个大队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得到补偿。整整23年啊,可惜了,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留守儿童之家”是孩子们的乐园

  我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这些孩子们

  2000年,叶连平在家办起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将孩子们分为启蒙、初级、中级、高级班,周六周日四个半天分别给四个班的孩子补习英语,寒假大约三天上一次课。暑假的时候,各个学校来的学生志愿者比较多,叶连平就担负起组织指导志愿者教学的工作。

  有人曾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叶连平答道,“我已经在享福了,我非常幸福。这样的工作可比休息强多了!”对他来说,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他有个十六字心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关爱留守儿童,叶老师一直在默默付出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对自己的身后事,叶连平说,“如果我走在老伴前面,除了留下一定的生活费,我会将全部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这个基金成立七年,陆陆续续投了5万。我将遗体捐献给安徽医科大学”。

  虽无儿无女,但桃李满园,对叶连平来说,这是另一番慰藉。眼下他最大的遗憾是找不到接班人,“我走了以后,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这些孩子们。”(记者 陈成 摄影 陈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