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榜样风采

蚌医一附院吴强:奋战在隔离红区的蚌医ICU人

2020-02-19

  ICU--重症医学科,精密的生命支持设备、优秀的业务技能、过硬的急救能力,让ICU成为保护重症患者生命的堡垒。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人,是从死神手里争夺生命的一群人,吴强就是蚌医ICU人的典型代表。

  2003年,吴强就作为重症医学科的骨干力量,站在了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

  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始于武汉,并以迅雷之势肆虐中华大地。疫情发生之日,便是战争开始之时。疫情来袭,蚌埠发现了第一例确诊病例,很快第二例、第三例……作为安徽省首批省级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蚌医一附院全体医护员工全力以赴、战斗不息。

  “何书记,我申请立刻加入特治病房。枕戈待旦,招必至,战必胜!申请至院应急病房或赴武汉医疗队,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服从大局,服从医院安排!”ICU副主任吴强的申请斩钉截铁。

  接到任务后,没有一丝犹豫,吴强立即进驻应急病房。他是第一位进入红区的重症医学科大夫。“红区是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病房,这里不是地狱,是医生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吴强在他的“红区”战记中这样写道。

  深静脉穿刺、床边B超、CRRT、气管插管、胸腔穿刺等各项重症核心技能的熟练操作和对病人的精准治疗迅速稳定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稳定了应急病房的军心,使得重症患者的抢救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进入隔离区,要全身防护,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会很快将人捂到全身出汗。防护服内穿的手术衣已全部湿透,每一个动作都会让手术衣黏在皮肤上,冰冰的,湿湿的。紧密的防护面罩会让人慢性缺氧,出现呕吐、晕厥的症状。护目镜、口罩、面屏的束带,像紧箍咒一样箍在吴强的头上,持续的挤压,忍耐只有忍耐。口罩的上束带像两把刀在不断地在耳朵上缘摩擦,耳朵持续撕裂的疼痛。吴强常常为了病人不眠不休,守在床旁、眼盯着监护仪,不放过任何救治机会。

  很少见过吴强皱过眉头,但在隔离红区的一次留置上深静脉双腔导管,让他眉头紧锁。护目镜下雾气遮蔽了他的双眼,弯腰时,胸膛的呼吸运动把防护服的蒸汽从领口的缝隙挤出来,在凝结在护目镜和面屏的上,让人看不清外面的一切。

  进入红区的时候,吴强已经戴了两层手套,手指被束得已经没有感觉了。穿刺前,他还要再戴第三层手套,动脉在他手下面仿佛飘忽不定。患者的右侧股静脉已经有一根深静脉,血管活性药物的持续泵入维持着血压。只有左侧可以打,消毒、铺巾、定定神,手下微弱的动脉搏动提示着患者心脏还在顽强的跳动。持针、进针、负压回抽没有穿进去。通过护目镜那一丝清晰的视野,吴强重新确定进针位置,进针,负压回抽,回血,置入给引导钢丝,推针,扩张器扩张,置入透析管,固定。凭借扎实的医疗技术和冷静的心理,动作一气呵成。

  一会儿,吴强拿起对讲机:“李主任,透析导管已顺利植入,通知CRRT护士进入红区为患者行CRRT治疗。”“收到,收到!你抓紧时间出来,你进入红区已经六小时了,口罩效能下降,抓紧出来,抓紧出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副主任李殿明焦急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了出来。为了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后,通常一个班次安排6小时,一个轮班最多7天,就必须换出,而吴强硬是扛了9天9夜。

  隔离红区是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病房,更是医生和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他们身着白衣,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永远的蚌医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