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榜样风采

全国医务名匠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文明:中西医融合攀登脑病诊治新高峰

2024-08-19

8月19日,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20名首届“全国医务名匠”选树宣传名单。其中,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杨文明入选。

杨文明,中共党员,现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首届岐黄学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协作组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和脑病分会副会长特聘教授、安徽省国医名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校新安医学脑病创建团队负责人、江淮名医、省名中医。牵头制定行业标准4个、指南4个,发表学术论文236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个,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6部、学术专著11部。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20项。

工作期间,杨文明的诊室外,每天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患者不远万里从国外而来。为了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杨文明总是第一个上门诊,最后一个离开,午饭也来不及吃。“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快乐和幸福的事。”杨文明总是笑着说。从业38年来,杨文明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脑病学科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无论教学、科研工作多忙碌,他也总会挤出时间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他常说:“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临床世界,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应该说病人是我们医务人员最好的老师。”

与死神的“拉锯战”

在杨文明看来,医生不仅要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对疾病进行处理时,医生有责任承担这份病情变化引起的后果,并与家属一起对抗死神,共同治愈病人。”

2008年,杨文明的一位朋友突发脑出血,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当时的接诊医院脑神经内科没有办法解决,提出要外科手术,而病人家属犹豫不决,匆匆赶到的杨文明观察了病人的情况后,坚决不同意手术。根据杨文明的细心观察,病人血压非常高,已经达到240/140,并且发现在量血压的袖带以下,病人胳膊全部是弥漫性的出血点,而袖带以上是正常皮肤色,“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况,如果外科手术打开颅腔,病人很可能造成弥漫性脑部出血。”

此时,病人家属要求转院到杨文明所在的中医院,按理说这是不合常规的,因为教科书和指南规定脑出血病人要就地治疗,但是情况危急,病人已经出现了脑疝的症状,这是生命停止前的征兆,生死就在一瞬间。

最后,经过多方努力,病人成功转院,由杨文明以及他的医疗团队进行救治。救治病人期间,参与的医生全部24小时开机,并采取超常规用药的方式,一个月以后,病人终于挣脱死神的魔爪,清醒着回到了人间。

如今,再被问及此事,杨文明也是感慨万千:“当时也纠结过,万一救不活病人,我可能会被怪罪。但是,如果不去救的话,病人唯一生的希望就在眼前泯灭,而积极的救治终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小病”做出了大文章

“肝豆状核变性”病在国际上一直是难治性疾病,西医对该病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杨文明说:“肝豆状核变性病主要是人体内的铜不能正常排出体外,造成机体急、慢性铜中毒,临床表现为肝硬化、精神异常、手足徐动、肢体扭转、贫血及肾脏损害等,与国外相比,该病在我国发病率高,危害大,患者多在发病后2-6年内死亡,严重者仅能存活数周。”

杨文明在学科前辈指导下不懈探究,以安徽地方特色医学——新安医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一举有效地攻克了此病,疗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小病”做出了大文章。他和团队已收治国内外患者30000余例,病人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个护士,上班时手抖得厉害,经过一年时间在国外诊治,不但没有好转,病情反而加重。后经多方打听,得知杨文明所在的单位是亚洲“肝豆状核变性”诊疗中心,便从国外来到合肥,住院治疗一个月后,手抖消失,病情控制后出院。该护士非常感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衷心感谢杨文明和他的团队。

传道授业桃李芬芳

杨文明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爱岗敬业的同时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他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规划教材6部,创新了4种教学方案和模式,在行业内推广。他采用导师制教学方式,提高规培学员对常见疾病的理解掌握能力。

他采用PBL联合“典型病案导入式”教学,提高学生掌握能力。他带领下的脑病教学团队成为了安徽省级教学团队。他开展的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轨制”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19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坚持言传身教,注重育人。先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118人,这些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学生们像他们的老师杨文明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书写着不一样的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