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榜样风采

【2022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医科大学潘海峰

2022-11-16

近期,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2022年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名单,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主任潘海峰教授成功当选2022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潘海峰在工作中坚持牢记初心、不忘师者使命,用行动书写了当代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展风采,抗击疫情显担当”的奋斗篇章。


主动请战,志坚行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平静祥和的生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基层公共卫生面临难题的时刻,潘海峰义无反顾地从“象牙塔”走向战场。

2020年2月10日,省内多个地市疫情防控工作告急,亟需流调专家支援,安医大接到省委负责同志的指示,在省医疗保障局的委派下,立即组建流调专家队。尽管家中有太多牵挂,可得到组建突击队的消息,潘海峰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战。2月11日一早,他告别家人,踏上战疫征程。

六安市毗邻湖北,交通便利,与湖北往来频繁。随着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快速增长,地方疾控中心流调,确诊病例管理,疑似、确诊病例密接者追踪,疫情的分析溯源、确诊病例的轨迹核查等工作量剧增。到达六安市疾控中心后,专家组听取了当地负责人关于疫情现状和工作困难的介绍。潘海峰在会上积极发言,认为当前工作重心应当由“外防输入”转向“内防扩散”,而加强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调是落实“内防扩散”的关键。会议决定,专家组兵分三路,潘海峰负责六安最北部的人口大县——霍邱的流调工作。

流调工作,耗时耗力,有些调查对象实在回忆不起来,他们就请公安局的大数据技术协助,有时人多,大数据支持来不及,就要耐心地一点一点地启发。到达霍邱后,他一头扎进工作中。有的病例行迹复杂,传播途径不明确,为确保不遗漏任何环节,不错过任何可能的传播风险和人员,他不仅要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记录、翻看监控录像的方式收集大量信息,还要化身“福尔摩斯”,抽丝剥茧,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将关键线索串联起来,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六安全境。前一阶段的流调工作结束后,潘海峰等人准备返回六安。可就在此时,他接到紧急电话,得知霍邱县周集镇有一例新确诊病例,他当即决定掉头返回,到达周集镇初步了解情况后,他迅速决定从患者家庭、餐馆和村卫生室着手调查。经过十小时的连续奋战,患者的活动轨迹信息被逐渐厘清,及时对相关人员采取了隔离措施。

在六安期间,潘海峰所在专家组与当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并肩战斗,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真正做到了“工作沉得深,线索理得清,范围划得明,人员找得准”。在专家组和六安市政府、市县疾控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措施均落实到位,疫情得到有效遏制。

潘海峰及其团队的战“疫”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安青网等媒体报道。2月16日,国务院应对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第十二工作指导组对安医大流行病专家参加流调工作表示高度认可。3月2日,六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给安医大发来感谢信,信中称,目前六安疫情防控形式持续向好,这与安医大专家队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4月28日,潘海峰获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5月1日,他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第23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临危受命,勇担重任

2021年4月,潘海峰受组织委派挂任合肥市卫健委副主任,协助分管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并担任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流调组、核酸检测组、院感督导组等5个专项工作组的副组长。

上任后潘海峰接手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推进全市疫苗接种工作,工作之初,合肥3-11岁人群新冠疫苗第一剂次接种率连续几日处于全省倒数第一,这可急坏了潘海峰。作为一名“公卫人”,他深知构筑牢固的免疫防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之策。

为了提高接种率,构筑抵抗病毒的铜墙铁壁,潘海峰白天通过现场走访、电话调研的方式了解不同区域、性别、年龄、职业群众的疫苗接种情况,晚上还要参加全省疫苗调度会,作为分管领导汇报合肥市的疫苗接种进度,并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群众接种的具体情况制订下一步工作策略。

“那段时间满脑子都是‘应接尽接,应早尽早’,虽然只有寥寥八字,可是要让老百姓打心底认可并且主动接种却着实不易。说实话,做人的工作比科研更复杂,更需要钻研的精神。”回想起那段时光,潘海峰感慨万分。

经过各级政府领导的有力调度、各区县卫健委和教育局的共同努力,合肥3-11岁人群新冠疫苗第一剂次接种率迅速从倒数第1升至正数第一位。经过连续两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有力调度下,在全体卫健、疾控、医院、社区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潘海峰的第一阶段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圆满完成。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第一剂次、第二剂次接种任务,并以超额50万剂次的成绩为全省疫苗接种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2020年3月8日合肥“清零”以来,平静了400多天的“水面”突然浪花翻涌。2021年5月13日凌晨至14日凌晨,合肥市和邻近的六安市分别报告2例和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潘海峰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带领市卫健委应急办负责同志、市疾控应急办负责人,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和要求,迅速展开相关工作。次日清晨,他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会合,指导开展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社区防控和院感防控等工作。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他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市卫健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孙阳副局长要亲自调度合肥和六安的疫情防控工作,委领导让他代表卫健委来做汇报,在返回的车上,他反复翻阅手机上刚拿到的数据,迅速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完成了汇报任务。

5月27日16时48分,第一例省外来肥确诊患者李某某治愈出院;5月28日13时50分,第二例省外来肥确诊患者吕某治愈出院。至此,清零!距离他们的确诊,仅仅过去了15天时间。

除了要时不时“拉响警报”进入紧急状态外,潘海峰日常的工作也无比繁琐。他参与筹备和组织了多轮省、市、县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并对演练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督促相关部门对照各自预案,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此外,为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他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现场抽查和随机暗访等方式到合肥市各区县的医院、社区、商超、学校、车站等场所开展多轮疫情防控督查,累计督查样本点达100余处,形成疫情防控督查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并采取“回头看”的形式督促落实整改。

在承担疫情防控任务的同时,他还主持开展了合肥市的省级卫生城创建工作。参与拟订实施方案,针对前期省里专家组暗访反馈的问题,给涉及属地、部门下发整改通知,并亲自带队对暗访发现问题的所有样本点逐一回访,确保整改到位,为2022年2月合肥市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评审做了大量工作,也为下一步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4月2日,本已挂职期满的他听说清明假期卫健委督查任务繁重,人手严重不足,毅然决定放弃休假,参加假期疫情防控工作。一年的卫健委挂职工作圆满结束,他婉拒了市里的留任,回到学校,因为他舍不得从事了十余年的教学工作,舍不得那些可爱的学生们。

热爱教研,笃行不怠

讲台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授课,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座位上的莘莘学子跟着他的节奏,时而眉头紧蹙,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快速记着笔记。这样和谐的场景在潘海峰的课堂上日复一日地上演。

潘海峰担任《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是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流行病学》教学团队成员,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流行病学》主讲教师。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教学奖”,获评“优秀研究生导师”和“教坛新秀”。指导多名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评“安徽赛区最佳辅导教师”。

“听潘老师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再晦涩的知识经过他的讲解,都会变得简单易懂。每次上课我们都要抢占‘有利位置’,一个字都不想错过。”一位潘老师的学生说道。

“我非常同意一种说法,教师就是一个锁匠,教师的工作就是打开一扇门,学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我要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让门后的风景精彩,吸引孩子们多一些探索。”这是潘海峰教学的初衷。

为了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潘海峰下了不少功夫。每次课前,他都要认真构思本门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学时分配与总体安排;梳理整合每一讲或每一章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重点与难点、疑点与兴趣点;撰写和完成课程教案、制作和完成课程幻灯片。他明白,要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只以专业知识“晓之以理”远远不够。为此,他把《安徽医科大学学科发展史》拿来细读,挖掘其中与课程相关的元素,揉进自己的教学内容中,那一段段学校、学院、学科发展的历史好像赋予了课程生命一般,让课堂都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晓之以理”配合“动之以情”的教学方式,让专业课变得不仅是知识大餐,更是精神盛宴。

如果说给学生输送知识是一种“释放”,那么在专业领域刻苦钻研就是一种“吸收”。潘海峰深知在流行病学浩渺的烟波中,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唯有持之以恒地探索,才能解锁更多未知。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中,陪伴他的只有一盏孤灯,和心中不灭的信念。

他长期从事炎症免疫性疾病与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安徽省首批优青项目资助;入选“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20年度全国风湿免疫病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位列第九。入选2021年度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2021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

“科研的道路是孤独的,研究地越深、领域越细,结伴而行的人就越少。科研又是不孤独的,就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说,我用专业的知识保护我的学生、家人和身边的普通群众,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一直与我在一起。”潘海峰有些动容地说道。(王晶晶)


分享到: